The Chlorine Institute (CI) founded in 1924, is a technical trade association that exists to support the chlor-alkali industry in advancing safe, secure, environmentally compatible, and sustainabl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use of its mission chemicals*.
*CI’s mission chemicals: chlorine, sodium and potassium hydroxides, sodium hypochlorite, the distribution of vinyl chloride monomer (VCM), and the distribution and use of hydrogen chloride.
创建于1924年的氯业协会是一个技术性的行业组织,旨在支持氯碱行业推进安全地、可靠地、环境相容地、可持续地生产、流转、使用本组织的目标化学品。
*氯业协会的目标化学品为: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次氯酸钠,氯乙烯单体(VCM)的流转,以及盐酸的流转和使用。


附件A:输氯软管 (节选译文)

A.1 范围 本文阐述了输氯软管设计、制造、安装和维护中需要考虑的参数,这些软管用于将输氯容器连接到固定设备和管道,或作为吹扫和抽空含氯设备和管道的临时连接。
A.2 压力和温度定级
A.2.1 最大允许工作压力:最低MAWP等级应该等于软管所连接的输运容器或系统上压力泄放装置的压力设定值,但不小于:
名义管径大于½”的,室温下375 psig (磅/平方英寸)
名义管径等于或者小于于½”的,室温下500 psig (磅/平方英寸)
A.2.2 真空负压:软管在各种配置状态只要不超过其最小动态弯曲半径,室温下承受全真空不应垮塌或变形。高于室温状态的真空承受度应咨询软管生产商。
A.2.3 测试压力:初次使用于输氯工况前,每根软管应该在室温下按A.2.3.1和A.2.3.2进行测试。任何泄漏迹象均作为拒用软管总成的依据。
A.2.3.1 每根软管总成应使用空气、氮气或氦气(氦气不应用于非金属材质软管)在两倍MAWP下、水中十分钟做泄漏测试。基于安全理由,建议在此泄漏测试前先用同样压力做水静压测试。如果软管在气压检漏测试前先进行水静压测试,该软管必须再置于覆盖软管结构材料整体的干燥程序,以确保所有水汽都从软管内部去除。如果防磨套妨碍对编网外套目视检测,压力测试应在安装防磨套前进行。
A.2.3.2 每根金属软管总成应该进行两倍MAWP的压力测试,应该采用氦质谱仪测试至最大泄漏率不超过5x10-6 std cc/sec (毫升/秒)。如果软管在氦质谱检漏测试前先进行水静压测试,该软管必须再置于覆盖软管结构材料整体的干燥程序,以确保所有水汽都从软管内部去除。
A2.4 焊接检查:所有承压焊缝均应100%放射检漏,和/或,染色检漏,和/或,氦质谱仪测试至最大泄漏率不超过5x10-6 std cc/sec (毫升/秒)。
A.2.5 破断压力:取代表性样本软管,至少18”长度(不含管端接头),采用与用于输氯工况的软管同样的材料与工艺制作,应进行水静压测试至失效(破断或任何接缝或连接处破断)。该样本软管不应在低于五倍MAWP下失效。足够数量的样本软管应以此种方式测试,频次足够让软管供应商、制作商、用户确信软管完整性(设计和制造)一直得以保持。
A.2.6 变形压力:指产生显著的永久性内部容积增加而未见相应的长度增加的压力,其必须大于1.5倍MAWP。
A.2.7 设计温度:软管应能在-40oF (-40oC) and 122oF (50oC)温度范围内使用到MAWP。
A.3 软管尺寸:软管长度应在满足实际要求情况下保持尽可能地短。这样可以减少软管重量,尽量减少软管扭曲或扭结的机会。
软管名义管径应在满足要求的氯流量的前提下保持尽可能地细,但不细于½”,且不粗于2”。
A.4 结构材料:软管应该采用如下陈述的金属或非金属结构:
A.4.1 金属软管:
内芯管应为蒙耐尔合金Monel400 (UNS N0440)或哈氏合金Hastelloy C276 (UNS N10276)。
外编网应为蒙耐尔合金Monel400 (UNS N0440)、哈氏合金Hastelloy C276 (UNS N10276)或哈氏合金Hastelloy C22 (UNS N06022)。
外套(防磨套)应为Series300系列不锈钢。
焊接管端接头应采用内芯管同样材质制作。

A.4.2 非金属软管:
内芯管应为纯新、无填充聚四氟乙烯PTFE,带或不带玻纤增强。如存在静电放电隐忧,可采用碳黑填充内层或穿壁嵌碳聚四氟乙烯PTFE增加导电性。注意:添加碳黑可能增加氯的穿壁逸散。
外编网应为聚偏氟乙烯PVDF,或哈氏合金Hastelloy C276 (UNS N10276)。
外套(防磨套)应为下列材料之一:
氯化聚乙烯弹性体(CPE),整长带足够微孔利于内芯管外逸的氯排出。
高密度聚乙烯HDPE缠绕圈,带间隔缝便于检查外编网。
聚偏氟乙烯PVDF带孔编织防磨套
焊接管端接头及衬筒应为蒙耐尔合金Monel400 (UNS N0440)、蒙耐尔合金MonelR405 (UNS N04405)或哈氏合金Hastelloy C276 (UNS N10276)。
防磨套衬筒应为Series300系列不锈钢。
A.5 管端附件:
A.5.1 金属软管:管端接头应由合格(13.2.10)焊接特定材料、制作要求的连接件的焊工制作。所有焊工均应要求具备各规格软管WPS (Welder Procedure Specifications焊工流程规格) 和PQR (Procedure Qualification Record流程合格记录)资质。
A.5.1.1 焊接方式应为方法一或方法二,如图1.0所示。

A5.1.2 不允许在承压、触液焊缝上焊接异种材料
A.5.1.3 外套(防磨套)应通过焊接于管端接头承压/触液焊缝外至少1英寸处而结合于软管两端。
A.5.2 非金属软管:管端接头应通过扣压蒙耐尔合金或哈氏合金衬筒而结合于内芯管及外编网。外套(防磨套)应永久地连接管端接头。
A.5.2.1 用于软管总成质控的尺寸数据应在软管总成流程中列明。应列明衬筒扣压参数,以用于牢固连接软管、外编网和防护套等的端头附件与软管的管端接头。软管制造商应提供设计和测试文件确证扣压尺寸,使其在指定公差范围内可制得符合性能要求得软管总成。
A.6 管端接头类型:管端接头应为Schedule80式对焊或螺纹,带六角扳手面(至少1英寸宽)。管端接头不应带弯头或三通,其长度最大不超过6英寸。用于液氯钢瓶或吨罐的,可采用CGA820连接件。端头可采用下列类型:
NPT外螺纹
Type A类对焊,300磅级ASME法兰
CGA820连接件 (用于液氯钢瓶或吨罐)
A.7. 其它设计要求:
A.7.1 内芯管(金属软管):所有金属软管设计应基于性能测试。
A.7.1.1 每根软管应对应破断压力具备5:1的安全系数,及对应15%形变具备2:1 的安全系数。无论管径,为保持375psi工作压力,破断压力需大于1875psi,且形变压力必须大于750psi.
A.7.1.2 对于½”管径及以下,MAWP为500psi。其对应的破断压力位2500psi、形变压力为1000psi。
A.7.1.3 对于结构采用两种不同软管的总成 (即内部输液软管带外套软管作为防护),弯曲半径必须以两种软管中弯曲半径较小者计算。
A.7.2 内芯管(非金属软管):所有非金属软管设计应基于性能测试。一条整长波纹状(½”及以下可选光滑直管),纯新聚四氟乙烯PTFE,带或不带玻纤增强。
A.7.2.1 每根软管应对应破断压力具备5:1的安全系数。无论管径,为保持375psi工作压力,破断压力需大于1875psi。
A.7.2.2 对于½”管径及以下,MAWP为500psi。其对应的破断压力位2500psi、形变压力为1000psi。
A.7.2.3 对于结构采用两种不同软管的总成 (即内部输液软管带外套软管作为防护),弯曲半径必须以两种软管中弯曲半径较小者计算。
A.7.3 外编网:多重单股纤维或线丝应以钻形或网形织法编织,并永久结合于软管两端。如有需要,应采用多层编网以达到耐压指标。
A.7.4 弯曲要求:最低弯曲半径 (对金属软管按ISO10380定义),2”以下名义管径的,应不大于12”;2”名义管径的,应不大于15”。
A.7.4.1 软管架应以此种方式设计,即使软管不被置于小于制造商指标的弯曲半径状态。软管架应设计为软管储存、未连接输运容器或工艺管路时能防止扭结。
A.7.5 穿逸性(非金属软管):非金属软管的内芯管会有一定程度的氯穿逸性。外编网及防磨套应设计为可允许从内芯管穿逸的氯排逸至大气中。使用非金属软管应限于具备合适通风条件的场合。
A.8 清洁和发货:
A.8.1 发货前,每根软管总成应清洗以去除烃类、异物及残余水份。注意:用于输氯工况前,软管也应在使用现场进行清洁和干燥以满足本手册11.1节所列的清洁建议。
A.8.2 软管总成应包裹于防水包装中,盒装于可防止软管在运输中受损的容器里。或者,软管也可在管端接头加配严密安装的管端盖帽后付运。
A.9 标记:每根软管均应以下列信息予以识别,以涂布、模印或模压方式永久附着于软管:
独一的系列号,由软管最终总成商分派,以用于获取软管文档
软管最终总成商的公司名称
最终总成日期(年月)
最小允许弯曲半径
申明“氯用,按氯会手册6”,以明示符合本文所有要求。
A.10 文档:下列文件应由软管最终总成商保管,并可提供于客户:
软管设计指标 (压力、温度、真空等级、弯曲半径、材料结构等)
总成者培训及资质记录
材料识别确认文件
最终扣压尺寸(仅限非金属软管)
压力测试记录和证书,证明样本软管,按同样指标制备的,在过去12个约内通过破断测试
所有焊缝的放射法,和/或,染色法,和/或,氦质谱法的检测报告
软管按本文要求经过清洗的证书
最终检测报告
按最新氯业协会六号手册的合规证书
A.11 安装与使用:
A.11.1 软管应按图2.0安装

A.11.2 每次使用软管前应进行目视检查,以观察任何掉色、过度弯曲(扭结)、拉扯等迹象或其它受力迹象。目测发现软管出现退化迹象的应撤出使用。
A.11.3 可考虑选用外部支撑,如吊带等,以减少软管受力,有助于软管总成的使用。
A.11.4 作为预防性维保措施,软管应根据每一用户设施采集的数据予以定期更换。且,软管不应使用超过24个月。